读了资治通鉴人都变阴险了读资治通鉴的人很厉害

智伯死了,智族灭了。一切源于智伯的领导不力。早在智宣子要立智伯为后时,已经有族中谋士,认为其有才无德,才大于德,容易恃才傲物,目空一切,其当政,智宗必灭。智宣子不听与采纳,依然立智伯为继承人。这也为后来智族的覆灭埋下了伏笔。

智宣子去世后,智伯当政,因自己部族强于其它人。首次与魏桓子韩康子等其它世子见面聚会,就羞辱别人,其颜面尽去,不欢而散。当见此,其身边谋士劝他要做好准备,以备被群起而攻击。智伯听不到逆耳良言,不去做准备与防范,依然自大的认为只有他欺负别人的份,哪有人敢与作对呢!恃才傲物,目空一切,被其演绎得淋漓尽致。这也为其死族灭埋下另一个伏笔。

当发现其羞辱别人后,没人吭声,智伯就更加骄横,开始不断的与人交恶,索要城池与土地,弄得周围小势力战战兢兢,人心惶惶。大家为了自保,只能报团取暖了。然而智伯并未理会这些,与魏桓子与韩康子索要土地,二人欲拒绝,其手下就劝他们采取辅助与捧杀策略。二人听进谋略并付出执行,把城池献给智伯,并追随其左右。这让智伯更加骄横,认为自己实力足以灭一切。这也为其死埋下第三个伏笔。

当得到魏桓子和韩康子得相助,智伯开始四处征战,打击那些不臣服的势力。因为势微,很多势力开始表面臣服它。这让智伯更加骄横。这不,他把触手伸到当时最强势力之一赵襄子那里索要城池土地。赵襄子没有惯着他,直接拒绝。于是乎,他又率领魏桓子、韩康子等势力征讨赵襄子。当以水攻下蔡、皋地时,智伯更飘然,不可一世。其不知魏桓子、韩康子心中并无悦色,开始在担忧自己的家国也会被智伯蚕食,心皆有退意。二人情形被智伯谋士看在眼里,并告诉智伯汗魏必反,早做防范。奈何智伯听不进去,依然故行,同时还把谋士的怀疑告诉韩魏。二人听得心惊胆战。当谋士见智伯如此,就知其必亡,就请使齐国,远离智伯。领导无德,良士远离,这也为智伯之死埋在第四个伏笔。

果然,当赵襄子得知情况,立马派使臣与韩魏商讨,联合对抗智伯。起初,二人还在犹豫是否合作。但当听到唇亡齿寒,赵灭韩魏也会步其后尘时,二人遂狠下心来联盟,共抗强敌。此时,一张针对智伯的网已经张开。而他浑然不知,依然在做着吞赵的美梦。当他发现时,已晚,赵韩魏联军已经杀他丢盔弃甲,兵败如山倒。就这样,智伯死了,智族灭了!

回想智伯接手智族时,其不未不强大。然却因其骄横,目中无人而导致智国破灭。虽然说智国破灭,有被联合棍棒打死。但根源还是出在智伯身上。假如智伯适可而止,从谏如流,那么他的结果会截然不同。说不定智国还可以一统天下,万族臣服呢。可惜呀,一大好的棋局,被他下死了。这又能怪谁呢。真是一将无能累死百军呀。正如《资治通鉴》里说的,智伯有才无德,当他私欲膨胀时,他就无法架奴了。其之死也必然。因为一他骄横,二听不进良言,三不会善待手下,收买人心,最后特立独行,不重视人才,搞得手下背心离德。焉有不败之理呢?

智伯之死,智族之灭,告诉我们一个道理,一个人再强也强不过团队的协作之力,需要更多的人才奉献自己的光辉;一个人才能再强,如果不懂得谦虚收敛,一味索取,那也只能让自己陷入不利境地;一个团队再强大,如果交给不当的人来领导,也会分崩离析,走向衰落与灭亡。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,一把手之余团队的重要性,要德才兼备,礼贤下士,不拘一格降人才。这样团队才能越做越大。

读《资治通鉴》,让自己更加明理,随时保持清醒,哪怕自己才能再大,也要修身养德,也要谦虚学习,平和待人。哪怕自己再强大,也不过是顺势而为,顺应潮流,也不过是沧海一粒尘埃!哪里有张狂的理由呢!

智伯之死,如醍醐灌顶,让一切皆明朗起来了。从此以后,我也将脱胎换骨,不被眼前的表象给迷惑了!这一生不求功名利禄,但求无愧于心!每做一件事情,皆要先人后己,想他人所想,急他人所急!这样方能了然于世间,超脱世外!

创业项目群,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,添加 微信:ABM596  备注:小项目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793322721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fc289.com/41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