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北游是庄子外篇最后一篇,主题在于论述什么是道?以及如何认识大道?原文共有11则寓言,我节选了其中重要的三则为大家介绍。先来看第一则,有个叫做“知”的人,向北方游历,来到泉水的岸边,登上名叫“隐”的山,遇到一个叫做“无为谓”的人。
“知”代表运用心智的世俗之人,“无为谓”代表无为无言的得道之人。这个叫做“知”的人就问“无为谓”,怎样思考才能知晓大道?怎样去行事才算是符合大道?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大道?连问三个问题,“无为谓”都没有回答,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回答。
这个叫做”知“的人,没有得到答案,于是就回到白水的南岸,登上名叫“狐阕”的山,看见一个叫“狂屈”的人。“狂屈”也就是又狂又屈,代表内心狂妄但又屈生世俗的人。这个“知”问了“狂屈”同样三个问题,“狂屈”说,“我本来知道,但想告诉你的时候又忘记了。”
这个叫做“知”的人仍没有得到答案。又来到黄帝的宫殿,同样问黄帝这三个问题,黄帝回答说:“不要刻意思考方能知晓大道,不要刻意行事方能顺应大道,不刻意寻求方法方能获得大道” 。“知”又问:“现在我们都知道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了,而”无为谓“和”狂屈“不知道到底谁对谁错呢?”皇帝说“无为谓”是真正对的,“狂屈”也差不太多,我和你还差得远呢。
拥有真知的人不会说出来,能说出来的不是真知。所以圣人实行不言的教化,道无法通过言语求取,德无法通过言语获得,仁是可以人为的,义是可以亏损的,理是可以作伪的。所以说失去大道,也就只好讲究德。失去了德,也就只好讲究仁,失去了仁,也就只好讲究义,失去了义,也就只好讲究礼。礼是大道的伪饰,混乱的开始。所以说修道,也就是每天把那些不是大道的东西清除,清除再清除,以至于不刻意而为,不刻意而为也就无所不为了。
如今人心中有了物的界限,想要返回本根不是很难吗?要说容易,只有得道之人才行。生是死的延续,死是生的开始,谁能说得清呢。人的生命是天地间的元气聚合而成的,元气聚合则为生,元气分散则为死,若生死为一体,又何必担忧呢。所以说万物是统一的,只是人们出于主观偏见,以自己偏爱的为神奇,以自己厌恶的为腐臭,腐臭化为神奇,神奇化为腐臭。有道是同一种气在天下运转不休,圣人也因此重视万物的统一性。
“知”听完这些话感到很奇怪,“我问无为谓和狂屈,他们都没有回答出来,如今你回答的这么好,怎么就差得远呢?” 黄帝说:“无为谓不知道才是真知,狂屈知道但忘却了,所以离真知很近了,我和你正因为知道,所以始终没有接近真知。”
这则寓言中,作者描绘了四类人关于大道的认知,第一类人是是运用心智的世俗之人,有目的性的去寻求大道,是离大道最远的一类人。第二类人是黄帝,这样的世俗智者,道理都懂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了,但这恰恰说明,他是有幸而为,还停留在是非对错的阶段,并没有真正得道。第三类是狂屈,他虽身在世俗内心,却已逐渐超脱世俗,接近大道了。第四类人是无为谓,也就是真正的得道之人,即上古时代的真人,做任何事情都是自然而然的顺应大道,没有丝毫刻意,没有半点心机,不会去想什么是大道,怎样得道之类的功利性问题,这才是对大道的真知,他虽然没有发表任何言论,但已经胜过所有的言论。
上面这段论述,算是作者为这则寓言做的脚注。天地间拥有自然的大美,却无任何言语,四季有着分明的规律,却无任何议论,万物有着既定的条理,却无任何说明,圣人继承了天地的美德,通达万物的道理,所以至人不刻意而为,大圣不妄自造作。这是取法于天地的缘故,大到神妙精深,让万物变化无穷,所谓物物生死方圆,纷纷云云,万物翩然而至,自古就已存在,不知其本根在哪?宇宙空间何其大,但却没有超过大道的范围,秋天毫毛何其小,却也要依赖大道成就形体。世事兴衰沉浮,永恒变化,阴阳四季运行各有秩序,大道是那么幽隐不明,却又真实存在。大道没有任何形迹,却有神妙的作用,大道化于万物,万物却不自知,这就叫做万物的本根。这段论述阐述了大道无为而无不为的品质。延伸来看正契合第一则寓言,至知无知,至焉无言的的主旨。
再来看第二则寓言。孔子问老子说,今天挺安闲的,来向您请教最高的道。老子说,你要斋戒并疏通你的心灵,洁净的精神,打破你的至巧成见,大道奥妙无穷,实在难以用语言来表述啊!我给你讲个大概吧,清清楚楚的东西是从幽幽冥冥之中生出来的,有形的东西是从无形之中生出来的,精和神从大道中生出,形质从精气中生出,而形质又构成万物不同的形态。所以,九窍动物为胎生,八窍动物为卵生,大道从无形中来往无边处去,无进无出,无所停留,通往无限辽阔的四面八方。与大道同游之人四肢强健,思虑通达,耳聪目明,它用心不疲惫,应对万物不偏执,没有大道,天不高地不广,日月不运行,万物不昌盛,再说,知识渊博未必有真知,能言善辩未必聪慧,圣人早已弃绝这些了。
世人认为的增减实则无增无减,这才是圣人所坚守的大道。大道渊深似海,高远如山,周而复始的运行,运载万物而不遗漏,俗世君子所推崇的,只不过是些外在的东西罢了。供养万物却永不匮乏,这才是真正的大道啊。九州之地的人类,由阴阳之气调和而成,生活于天地间,暂且成为人形,总是要回归本源的。从根本上说,生命不过是天地间的元气聚合而成,虽有长寿与短命的区别,但相差能有多大呢?人的一生不过须臾之间,哪能搞清楚唐瑶和夏洁的是非呢?瓜果的生长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,人类社会虽更为复杂,但也遵循着类似的规律。
对于万事万物,圣人不刻意拒绝,也不执着留恋,调整心态去应对事物,这是德。以无心去应对事物,这便是道。人生天地之间,若白驹过隙,忽然而已,万物蓬勃盎然,无不出于大道,万物衰萎消逝,无不归于大道。因造化而生,又因造化而死,动物为之哀伤,人类为之悲痛,殊不知所谓的死,不过是解开天地的束缚,解开世间的事故,犹如落叶归根。人的魂魄消散,形体也随着消逝,这是返回终极的本根,从无形到有形,从有形到无形,这是每个人的必由之路。世俗的认知并非得道之人所追求,得道之人从不论道,高谈阔论之人必然未得道。显而易见的道,不是真道,与其争辩不如沉默,大道不是听来的,所以不如塞耳不听,明白这个道理才是最大的收获。
这段对话中,作者借老子的口阐述了大道作为万物的本源,无穷无尽,无偏无私的特征。并将人短暂的一生置于无限的大道中,以此说明,人所认为的物我,是非生死,站在大道的角度来看都是一齐的。世人的自以为是在大道面前是不值一提的,所以与其有心去论道,不如无心地顺应大道。
下面这则寓言颇有意思。东郭子问庄子,所谓的大道在哪呢?庄子说无所不在。东郭子说具体点呢?庄子说在楼宇中。东郭子说为什么这么低下?庄子说在小草中。东郭子说为什么越来越低下?庄子说在瓦块砖头中。东郭子说为什么更低下了?庄子说在屎尿中。东郭子不说话了。庄子说,先生的问题没有触及大道的实质,正如要了解一头猪的肥瘦位置,越下越能说明情况,除非你不一定要问个清楚,否则离不开具体之物,大道存在于低下微小之处,也必然存在于高原广大之处,也就是无所不在,无所不包。
试让我们游于虚无的境界合万物为一,感受大道的无穷无尽吧,是让我们一起率性无为吧,这样心灵就能够淡泊而宁静,辽阔而沉迷,和谐而安闲,这样我的意念虚静离去,不知道要去往哪里,回来也不知道在哪停留,来来去去不知哪里是终点,徜徉于无限辽阔的空间,真正的智慧就会到来且不会穷竭,产生万物的大道与万物没有界限。物与物之间存在界限,也只是人所谓的界限。没有界限的大道在有界限的万物中,仍然没有界限。只是表现为万物的盈虚消长,万物有盈虚,大道本身却没有盈虚。万物有消长,大道本身却没有消长。万物有本末,大道本身却没有本末。万物有积散,大道本身却没有积散。
这则寓言中,庄子以每况愈下的方式为东郭子描绘大道,以说明大道无所不在的特质。然而正如庄子所说的,东郭子的问题没有触及大道的实质,太清楚太具体就不是大道了。因为“道可道非常道”,大道本身是无声无形,没有界限,玄之又玄的。而万物的界限又是人为设定的,站在人为设定的界限去刻意寻问大道,显然是行不通的。只有视万物为一体,以宁静淡泊的心情,在万物的盈虚消长中去感受,才有可能真正领悟大道。
创业项目群,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,添加 微信:ABM596 备注:小项目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fc289.com/629.html